近三年全国两会的七个医药“热词”

时间:2021-03-04  阅读:33

  疫苗:2021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提到疫苗研发

  3月3日下午3点,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郭卫民指出。

  “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把疫苗研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有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力量开展疫苗研发。中国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有关部门制定了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上市申请和附条件批准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与世卫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基本是一致的”。

  早在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强化疫苗全程监管,对违法者要严惩不贷,对失职渎职者要严肃查办,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促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了疫苗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提出按照公共卫生重大安全事件反应响应机制,全力以赴、特事特办,加快新冠病毒疫苗III期临床试验。

  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认为应规范整合行业,树立国产疫苗信心。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疫情,进一步出台应急预案和措施,对重点人群和疾病建立长期的预防机制。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于鲁明建议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9-14岁女孩免费接种),努力将宫颈癌疾病对我国女性的威胁降到最低。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建议建立健全疫苗储备制度体系;加强疫苗产业体系顶层设计以及资金支持。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利用物联网保障疫苗安全保证疫苗的所有信息可显示、可追溯。

  公共卫生建设:2020年公卫相关提案超506件

  2020年两会报告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包括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全国人大秘书处共收到代表提案506件,其中最多的就是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的议案,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些提案主要涉及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立法;建设完善的防疫信息网络和“平战结合”的防控体系;增强各级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等方面。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提到,大疫之后应痛定思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建立“平战结合”防控救治体系,在全国各大城市尤其在千万级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布局国家应急医学或者是战略储备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建议加强完善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包括疫情、灾情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医药创新:保证“做出好药”的激励机制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多方保障下,医药创新迎来风口,“医药创新”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军事科学院院士陈薇建议,建设我国生物安全科学和产业创新中心,保证“做出好药,能挣钱”的机制存在,激励企业创新。

  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镜人提到,创新药和传统中药创新应双管齐下。

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建议完善鼓励供应链上游能力的建设,医药创新应提高到国家战略位置。

人福医药董事长李杰认为,应给研发“创新药”特定税收优惠。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建议采取平行审批、线上核查同步进行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国产创新药的审评审批速度。

  华海药业董事长陈保华建议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制度。

互联网+医疗:医疗健康平台如雨后春笋。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的远程问诊、复诊送药、远程治疗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极大支持,“互联网+医疗”成为热词。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建议加快智慧医院建设的建议,帮助医务人员“技术性减负”,实现患者精细化管理,弥补城乡差距。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建议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顶层设计,把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列入医疗健康领域“十四五”规划。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利用AI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的全国应用推广。

  中医药:建议传染病防治法中增加中医药防治

  发挥我国医疗优势,补齐中医药发展短板,是近三年来两会热议话题,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开展执法检查;加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科学合理实施“西医师中药处方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增加中医药防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建议每一个县都要建立二甲或者三乙类的中医医院。

  以岭药业总经理吴相君认为应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教育,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慢性病治疗,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群众覆盖面。

  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建议建立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与指导原则。此外,目前中药注射剂市场鱼龙混杂,应鼓励优胜劣汰。

  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提到应完善中医药体系,“医”大胆进入细胞,“药”大胆进入分子领域。

  癌症及慢病防控:癌症慢病纳入医保话题从未间断

  近三年来,两会代表在癌症、慢病早筛查早防控,癌症慢病纳入医保,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等方面有较多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王贵齐提到,政府加大投入,对癌症进行早期筛查。

  中国工程院院士、放射肿瘤学家于金明呼吁,大病防控的重心前移。

  全国政协委员马进提到,因病致贫是扶贫的硬骨头,建议建立基于价值的肿瘤患者医保支付体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建议,将胃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纳入医保,推进我国胃癌综合防治水平规范化发展

  分级诊疗: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到,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某种意义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全国政协常委、审计署副审计长、民建中央副主席秦博勇建议,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双向转诊,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建议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打通“最后一公里”,他认为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应该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在人才吸纳与储备上,首先要打破目前市属和区属的医疗机构财政、人员在行政隶属上的壁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