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概述】
  咳嗽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
  宋以前,咳、嗽同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针灸疗法对咳嗽发作期或初发期疗效较满意,久病患者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临床表现】
  外感咳嗽外邪束肺,肺卫不宣,肺失肃降而致咳嗽。
  风寒咳嗽:咳嗽声重,咽喉作痒,咳痰稀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咳嗽:咳痰粘稠,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咽痛喉痒,舌红苔黄,脉浮数。
  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痰湿阻肺:咳嗽粘痰,胸脘作闷,神疲纳差,苔白腻,脉濡滑。
  肝火烁肺:气逆咳嗽,引胁作痛,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弦数。
  肺虚阴亏: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两颊红赤,神疲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贴敷技术治疗】

  选穴: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
  方一:白附子16%、洋金花48%、川椒33%、樟脑3%
  方二: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各0.2g
  调法:消肿止痛贴
  应用:发病时,或三伏贴


【其它适宜技术治疗】
  针灸治风寒咳嗽
  方一
  风寒咳嗽以取风门、列缺、合谷、肺俞等穴为主,均泻,头痛加风池、太阳,形寒无汗加灸大杼、足三里。
  方二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列缺、肺俞、外关。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风池、上星。肢体痛楚者,加昆仑、温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外关通于阳维,阳维脉主阳主表,故外关可疏泄阳邪,解表散寒。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相配可表里相应宣通手太阴肺经经气。肺俞可宣肺理气止咳。
  方三
  选穴:肺俞尺泽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风门,咽喉痒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治风寒咳嗽
  选穴:天突、中府、身柱、大杼、风门、肺俞、风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中指揉天突、中府各1分钟。再以两拇指由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每穴1分钟。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两穴,每穴操作2~3分钟,以局部酸胀向周围扩散为宜。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使头部、胸部有轻快感为度。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3次。
  风寒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紫苏、杏仁、生姜、干姜、红糖、桂枝等。
【经典案例分析】
  孔某,女,8岁,学生。因受凉后咳嗽,咽痒,吐清稀痰两天,兼有发热、恶寒、流涕,脉浮紧,苔薄白。查:体温37.8℃,诊断为风寒咳嗽。即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各0.2g,消肿止痛液调和,贴风门、肺俞、膻中各8小时。每天1次,连续3次。体温复常,36.5℃,咳嗽吐痰消失而停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