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概述】
凡外感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都可称为感冒。此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春、冬季节多发。若在一个时期内在某一地区广泛流行,且患者大多病情较重的,称为“时行感冒”。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皆可参照本部分辨证治疗。
本病多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侵袭人体,使其卫表失和,肺失宣降,肺卫功能失调所致。风邪常兼夹时令邪气而侵袭人体。由于机体抗病力减弱,当气候变化,寒暖失常之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由皮毛口鼻侵入,引起一系列肺卫失和的症状。由于感受邪气的不同及素体差异,所以感冒的临床证候表现有风寒、风热及夹湿、夹暑、夹燥、夹虚的不同,在病程中又可见寒热转化的错杂表现。
【临床表现】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时流清涕,喷嚏,喉痒,咳嗽,痰液清
稀,头痛,肢节酸疼,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感冒:发热,微寒重,汗出不畅,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而稠,头胀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脉浮数。
3.暑湿感冒:夏季多见,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身重倦息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此外,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临床中还可见到体虚感冒,多以气虚、阴虚、气血不足较为常见,需要详细辨证,兼顾用药。
时行感冒是时行疫毒经口鼻直接侵袭肺卫所致,其发病急,患者全身症状重,突然恶
寒,发热较高,周身酸楚不适,疲乏无力。
【贴敷技术治疗】
感冒治疗要点:风寒感冒宜硫风解表,散寒宣肺。风热感冒宜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暑湿感冒宜清暑化痰,解表和中。
(一)药物:
风寒感冒:荆芥6g、防风3g、川芎5g、羌活5g、柴胡6g、前胡6g。
风热感冒:金银花6g、连翘6g、薄荷3g、荆芥6g、牛蒡子6g、柴胡6g
暑湿感冒:藿香6g、佩兰6g、苍术5g、陈皮5g、金银花6g、栀子6g。
夹痰者:陈皮5g、姜半夏5g、炒白术6g、橘红5g、川椒3g、百部8g
高热者:柴胡5g、防风3g、藿香5g、青蒿5g、荆芥5g、鱼腥草6g、葛根5g
(二)取穴:
风寒感冒:大椎、肺腧
风热感冒:大椎、肺腧
暑湿感冒:神阙、膻中
夹痰者:肺腧、膻中
高热者:双涌泉、大椎
(三)操作:1,将药材研成细末,取适量用料酒调成糊状,贴敷于相应穴位。
2,消肿止痛液调和,则按照比例适当配伍,消肿止痛液调后,放置于消肿止痛贴内环内,贴敷于取穴穴位。
(四):贴敷时间:根据病情和体质,贴敷4-12小时。
【其它适宜技术治疗】
(一)毫针刺法
主穴:风池、合谷、大椎。
配穴:①风寒加列缺、风门、后溪。②风热加外关、曲池。③暑湿加中院、足三里、阴陵泉。④邪盛体虚加肺俞、足三里。⑤鼻塞流涕加迎香。⑥头痛加印堂、太阳。⑦咽喉肿痛加少商。
操作:①毫针浅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②凤寒者可加灸,风热者在少商、大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③暑湿者平补平泻。④体虚者用平补平泻并可加灸。⑤背部腧穴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勿刺伤脏腑。⑥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二)推拿疗法
主穴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迎香、风池、肺俞、膏育、合谷、外关。
基本手法推法、揉法、拿法、按法、擦法、一指禅推法。
操作(1)头面部操作程序
①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
②开天门:双手拇指前后交替从印堂推至神庭穴5-8遍。推坎宫:用双手拇指桡侧从印堂分推至太阳穴5-8遍。再用指揉法分别点揉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各05分钟。分推前额:用双手拇指偏桡侧从额头中间分推至两侧。此手法多用于面部操作的起始手法。
③指揉鼻通、迎香穴0.5分钟,再从迎香穴推擦至鼻根部,以发热为度。
④医者立于患者头侧,用“干梳头”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操作3-6遍。
(2)颈背部操作程序
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头侧,拿揉风池穴及颈颈部,从上至下如此反复8-10遍。
②按揉双侧肺俞、膏育穴,每穴操作0.5分钟。按揉背部膀胱经3-5,擦背部膀胱经,特别是膈肌以上,以透热为度。拿双侧肩井,以酸胀为度。
(3)上肢部操作程序一指禅推合谷、外关,每穴1分钟。拿揉上肢外侧5遍,推上肢外侧手三阳经5-8遍。
(4)辨证加减
①风寒感冒:按揉风门、风府两穴。每穴2分钟,以项背部有轻松感为度。用薄荷油为介质,推擦足太阳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②风热感冒:按揉百会、曲池穴,操作1-2分钟。用冷水推擦大椎穴1-2分钟。
③暑湿感冒: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穴,操作2-3分钟。揉摩腹部3-5分钟,点揉阴陵泉1-2分钟。
(三)其他疗法
1.拔罐
取穴大椎、身柱、打杼、风门、肺腧、膏盲。
操作在上述穴位,针刺后加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本法对风寒、风热型感冒均适用。
2.走罐
部位:膀胱经第一侧线、膀经第二侧线。
操作:在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側线的循行线上走罐,上至大杼,下至大肠俞,火罐吸附的强度和走罐的速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左右交替刺激,以皮肤测红、充血为度。然后将火停于大椎穴上,留罐5-10分钟。
3.三伏贴疗法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用消肿止痛液稠糊状,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膏育。
操作消肿止痛液调后,放置于消肿止痛贴内环内,贴敷于取穴穴位。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于每年夏季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本法亦可用于预防感冒。
【经典案例分析】
周子轩,男,6岁。患者于3日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引发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不出汗,时测T:38.5℃,次日又感头痛,骨节酸痛。今日来我诊所就诊,现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
治疗:根据患者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等,辩为:风寒束表证,宜辛温解表,解肌透热。
处方1:荆芥0.2g、防风0.2g、川芎0.2g、羌活0.2g、柴胡0.2g、前胡0.2g
贴敷部位:肺腧、神阙
贴敷时间:6小时/天两天
处方2:柴胡0.3、防风0.3、鱼腥草0.3
贴敷部位:大椎
贴敷时间:12小时/天两天
第三日患者感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有所好转,服药汗出,发热减轻。饮食一般,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37.3℃
治疗:根据患者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有所好转,汗出发热减缓。故治法不变,减解肌透热之贴。
处方:荆芥0.2g防风0.2g苏叶0.2g杏仁0.2g前胡0.2g桔梗0.2g橘红0.2g甘草0.2g
贴敷部位:神阙、肺腧
贴敷时间:6小时/天两天
又过两日,患者感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明显好转,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精神欠佳。查体:T:36.5℃
治疗:根据患者风寒症状明显好转,但精神不佳,故应补中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处方:黄芪、党参、五味子、僵蚕
贴敷部位:神阙
贴敷时间:6小时/天1天
复诊痊愈。瞩其注意防寒保暖,清淡饮食,不适随诊。